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土壤修复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的中游,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覆盖面积达到63.5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这里的土层非常松散且肥力低,厚度可达50到80米,部分地方甚至超过250米。由于黄土的松散性,一遇到暴雨,土壤就容易被冲刷走,形成了今天沟壑纵横、坑坑洼洼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加上北风常年将大量泥沙带入此地,缺乏足够的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流失更加严重。长时间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沙化,甚至造成黄河水质污染,成为全球泥沙含量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从第四纪冰期起,这片地区就开始遭受风力搬运沉积物的侵袭,原本这片区域是一个巨大的湖泊,被称为“黄土原湖”。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这里的环境开始逐步恶化。人类的过度砍伐,也加剧了这一恶化。西周时期,这里植被覆盖率还有53%,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已急剧下降至6.1%。
黄土高原的生态破坏,天灾和人祸是主要原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30%的生态破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自然因素仍是主要诱因。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泥沙泛滥,1957年黄土高原的泥沙入河量达16亿吨,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水灾状况,尤其是黄河开封段,河道比周围地面高出5到16米,给沿线人民带来了巨大威胁。
黄土高原不仅是自然环境严峻的地方,还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常住人口超过1.2亿。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70多年的努力,逐渐看到了希望。
195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利用坡面修复的方法,即通过修建梯田来加固土壤,但初期的实践并未奏效,甚至加剧了泥沙流失。因此,到了197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沟坡联合治理”的新方案,在沟壑中修建堤坝,拦截泥沙,用以建田。这种方法初期有效,泥沙入河量减少了2亿吨,但1977年的陕北特大洪水却打破了这一方案,社会上对治理效果产生了质疑,甚至一度怀疑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经无望。
经过这些挫折,治理者们总结经验,调整策略,决定分区域、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逐步探索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和沟坡拦沙等手段。
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为治理的一大亮点,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还兼顾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并给予经济补偿,同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耕地。为推动环境保护,政府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很多当地人开始自发组成护林队,保护森林资源。
经过长期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到2020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提高到67%。土壤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25.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了治理,水土保持率也提高至66.94%。不仅如此,居民的收入来源也发生了转变,农民通过果园、生态补偿和非农就业等多元化途径增加收入,许多地区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黄土高原的成功治理,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赞誉。这证明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未来的生态修复前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