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上市六年首次!青岛这家上市企业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土壤修复
2025年9月29日,青岛国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林科技”)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收购新疆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下称“凯涟捷”)91.07%股权。
这是国林科技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对于一家市值仅30亿元、近年持续亏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跨界收购顺酐生产企业凯涟捷,既是向精细化工领域突围的战略布局,也暗藏着一场关乎生存的产业链豪赌。
这笔交易究竟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还是高风险的激进扩张?
国林科技的收购决策,根植于其主业增长乏力的现实困境。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4.93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995.89万元,毛利率从2022年的37.34%骤降至2024年的21.04%。核心原因在于,其传统臭氧设备业务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环保设备市场竞争加剧,低价竞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二是下游应用集中于市政水处理、食品加工等传统领域,新兴市场拓展缓慢。
在此背景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成为破局关键,产业链协同效应将带来最直接的战略收益。
国林科技现有乙醛酸业务以顺酐为核心原材料,而顺酐作为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2024年国内顺酐均价同比下跌12%,但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薄弱,国林科技乙醛酸业务毛利率一度跌破10%。从行业视角看,顺酐下游覆盖不饱和聚酯树脂、涂料、农用化学品等百余种产品,2024年国内顺酐市场规模达83.79亿元。
购入凯涟捷91.07%的股权,将使国林科技实现顺酐自给自足,原材料采购成本预计降低15%~20%,并实现“原材料自主供应—深加工”的垂直产业链整合,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本次收购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技术+资源”的协同生态,推动国林科技从单一设备制造商向综合化工企业转型,而区域与政策红利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大交易价值。
凯涟捷位于新疆轮台石化园区,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年产能达10万吨,享受天然气直供、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不仅具备显著的成本竞争力,还可通过“西气东输”管线辐射华东、华南市场,这为急需新增长点的国林科技提供了战略支点。
国林科技还计划把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凯涟捷尾气处理,预计每年减少环保支出2000万元,同时探索“臭氧+顺酐”在土壤修复、工业废水处理等新场景的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业务结构优化是长期战略目标。若收购完成,国林科技的化工业务预计将贡献过半营收,改变过去依赖臭氧设备的单一格局,形成“顺酐生产—精细化工—环保设备”的闭环,既能提升抗风险能力,又能抬高营收增长天花板。
尽管战略蓝图清晰,但这场跨界收购仍面临多重现实风险,稍有不慎或沦为“烫手山芋”。
首先,交易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双方仅签署《框架协议》,审计评估基准日定为2025年9月30日,最终交易价格需以此为基础协商确定。
其次,凯涟捷8.93%少数股权由新疆轮园投资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持有,虽不影响控制权,但可能在业绩承诺、利润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
与此同时,财务压力与资金链风险亦不容忽视。国林科技收购资金依赖“自有资金+银行并购贷款”,若交易对价超过5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可能突破50%,利息支出将进一步侵蚀利润。
此外,行业周期波动是最大外部变量。顺酐价格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2025年国际油价若因地缘冲突增高,将推高生产成本;若下游房地产、风电等行业需求疲软,又将导致产品滞销。国林科技缺乏化工行业运营经验,能否驾驭顺酐价格周期,直接决定收购成败。
收购凯涟捷这一决策,是国林科技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压力下的战略突围,也是产业链整合思维的典型实践。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审批流程和价格谈判,更在于后续资源整合能力——能否将臭氧技术优势与化工生产经验有机融合,能否驾驭顺酐行业周期波动,能否化解历史经营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在收购公告披露次日,国林科技股价仅微涨1.22%,市场反应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