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提案摘编·农业水利高质量发展(四)
土壤修复政策支持
在水产养殖中,渔业生物病害是造成渔业损失的重要因素。当前,渔业生物病害及防控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生产模式不合理和环境胁迫促使病害高发。二是营养不均衡使渔业生物病害显著增加。三是多病原综合性、新型不明及重大疫病不断出现。四是渔业生物病害诊治及用药管理有待强化。五是渔业生物病害防控预见性不够。
建议:一、建立生态健康的生产模式。倡导渔业从业者改变生产理念,合理安排养殖密度,营造适宜的养殖空间,从根本上改变渔业生物病害发生的基础条件,打造绿色生态的养殖新模式。国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技术扶持等,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以水环境改良为基础的病害防控。通过种植水草、培养藻类、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等生态方法对养殖水体实行原位修复和净化,以营养竞争拮抗致病微生物。
三、加快替代型饲料开发。开发植物蛋白和其他蛋白等替代鱼粉的新型饲料,合理平衡蛋白质配比,构建均衡营养体系。科学合理运用,避免营养失调引发多种病症。
四、加强病害研究,构建以执业鱼医为主的诊疗体系。进一步加强渔业生物病害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法。面对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研究和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定期发布统一的诊疗方案并不断更新。
五、强化渔业生物病害诊治监管体系,系统防控渔业生物病害。加强对鱼药停药期和休药期管理、对渔业生物苗种疫病的检验检测等的监管,完善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预混合饲料的管理,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
六、提高科学预见性,加强研究储备。渔业生物病害研究不仅要针对病原,更要深入研究病害与水体环境、气候变化、渔业生物营养免疫的关联性,以做好相应科学储备,防控未知风险。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强化创新赋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体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数字赋能,建立综合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集农资供应、创新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公共服务。
四、支持农业高科技企业发展,构建投资回报合理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
在全球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农业全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议
一、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农业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建立生物资产数字化体系和溯源体系,建立农业生产、流通数据共享平台。
二、发挥政府、三方机构、企业合力,建设一批示范型的奔富村。加大对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补助力度,扩大农牧渔产品的免税范围,增加对特色农产品零售企业的补贴支持。
四、加大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产业链整合。
加快实现农业适应极端气候相关技术的突破,有利于稳固我国粮仓根基。建议
一、完善由行业管理部门、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加快编制农业极端天气灾害风险“一张图”,实现天气、土壤、水利、农情数据实时共享。
二、提升农业气象试验站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四、开展耐高温、耐涝渍、耐低温等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当前国家水网建设正加速推进,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建议
一、建立中央层面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完善用地用海、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
二、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东、中线后续工程等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统筹做好省市县级水网建设,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
三、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国家水网建设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存量和增量,落实水价和水费收缴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市场化投资主体依法合规参与,加快推动国家水网工程建设。
一、合理划定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和边界。按照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要求,严格限制在河道滩地和湖泊圩区、25度以上坡度等地区新增耕地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二、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优先把具备灌溉排水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缺水地区重点依托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水网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三、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调动粮食主产区积极性。探索通过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拓展投资渠道和筹集建设资金,建立国家资金引导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近年来,阿坝州实现了水资源从规划到建设、到集约节约利用的良好发展。建议
一、在节水载体建设中给予支持。加强对上游地区节水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分配、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将“水权”与“用水权”进行区分,将上游欠发达地区的“水权交易”(国家分配各地水资源使用权),明确为“水资源权利交易”(地方自产水资源与下游需水地区进行交易);鼓励上游产权区通过水库、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水资源战略储备与交易,用实质性举措建立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目前,耕地布局零散的“碎片化”问题,仍然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建议
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进稻鱼、稻鳖、稻虾共养,食用菌-水稻、鲜食玉米-水稻、草莓-水稻轮作种植等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和绿色种植制度构建。
二、推动耕地保护和农业协同发展。进一步规范土地发包管理,加强发包价格指导,探索建立农用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
我国东北有丰富的泥炭耕地资源,将对东北耕地质量全面提升,以及农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议
一、相关部门从全面提高东北耕地质量的战略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东北耕地泥炭适当移出,合理利用退化耕地的土壤修复改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二、相关部门围绕粮食安全战略大局,统筹协调政策法规等相关要素,为耕地质量建设的创新探索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度重视和进一步支持相关地区的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科技指导和管理监督,严格对资源的管控。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后备战略耕地资源。为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建议
一、强化科技创新。设立盐碱地综合利用重大研发专项,协调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头部企业等共建盐碱地特色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高地。
二、强化改造提升。把治水、改土、改种有机结合推进,指导各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盐碱地特点,研究确定现有盐碱地改造提升重点和规模。
三、强化育种推广。引导种业振兴项目资金向盐碱区域倾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加大盐碱地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产品生产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