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污染场地联盟:致力土壤洁净与再利用
土壤修复
我国有工业企业近30万个,其中约40%分布在城市和市郊,这对城市居民健康构成威胁。虽然社会各界对此已有关注,2001~2007年间全国有86000个企业关停或搬迁,但也遗留了大量有高污染风险的场地。
一节一号含汞电池烂在土里,可使1立方米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通过媒体的报道,废弃电池对环境会产生巨大危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工矿企业被废弃后,对土壤会产生何种污染,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却鲜为人知。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工业产业集中地的城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量对城市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开始陆续迁出,工业废弃场地的污染问题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简称“污染场地论坛”)上指出,我国有工业企业近30万个,其中约40%分布在城市和市郊,这对于城市居民健康存在威胁。虽然社会各界对此已有关注,2001~2007年间全国有86000个企业关停或搬迁,但也遗留了大量有高污染风险的场地。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相对匮乏,工程应用能力弱,并且缺乏自主研发的修复装备。因此,迫切需要整合土壤修复领域的优势资源,增强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有影响力的污染土地修复创新团队。
2004年4月28日,3名地铁探井工人在北京市宋家庄地铁工程建筑工地施工时,出现了呕吐等症状,经过抢救后才脱离险境。经查,施工地点原为北京一家农药厂,土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导致3名工人中毒,此事件引起北京市对场地(土壤)污染的重视。而其后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促使首都钢铁厂、焦化厂等一批企业迁出,更使得迁出工矿企业场地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实际上,能够造成土壤污染的不仅仅是工业企业搬迁或废弃后遗留的场地污染。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李国光在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介绍,北京地区土壤污染类型大致分为农田面源污染、工矿废弃地污染、垃圾填埋场污染以及加油站污染等形式,这些污染土壤表现出类型多、污染源复杂、危害面广等特点,在进行污染治理修复与开发利用时,由于缺乏本土适用、经济高效的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技术,土地的开发利用遭遇瓶颈。
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刘静平告诉记者,北京市科委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污染场地的修复问题,从北京焦化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开始,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场地的立项、调研与技术攻关,力求通过科技支撑与相关产业的推动,最终解决废弃工矿场地污染问题。
通过对项目落实过程中各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以及与相关单位进行多次研讨和沟通,北京市科委决定牵头成立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通过整合相关优势企业与科研资源,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集中攻关关键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以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推动产业实现长足发展。
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环境部部长陈红在污染场地论坛上指出,现在我国污染土地修复科技领域主要面临科技资源分散、缺乏技术集成方案、科研与工程应用脱节等3个关键问题。具体讲,科技资源分散是指相关的科技资源零散独立,缺乏开放共享的机制,难以针对重大问题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缺乏技术集成方案是指研究内容单一,缺乏针对不同污染土地类型的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科研与工程应用脱节则是指技术研究多集中在实验室阶段,与工程应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将从建立共享体系、汇聚科技资源入手,发展关键修复技术,形成成套技术方案;构建产业化链条,促进科研成果工程应用。同时,联盟将不断整合北京土地环境领域的优势资源和能力,组建中国有影响力的污染土地修复创新团队;提升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污染土地修复产业,构筑协同联动的土地环境保护产业链;促进土地修复新技术集成,为我国污染土地修复提供高效、廉价、安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协调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协助政府制(修)定污染土地修复的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并推动其贯彻执行;搭建与国际同行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实现全球化信息与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修复产业与国际市场全方位接轨。
陈红介绍,今年污染场地联盟将通过结合能源环保领域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引入科技金融贷款,争取国际合作支持以及地方配套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经费支持,开展科技条件资源库与工程基础条件的建设与共享、推进污染土地修复成果转化以及进行科技支撑体系研究三方面的基础工作,以此逐步建立健全科技研发体系。
在此次“污染场地论坛”上,其他与会专家还就污染场地调查、风险管理、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和矿区修复技术研发、污染场地修复的市场机制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国土地环境保护领域发展过程中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环境修复领域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分享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交流的高水平的对话平台,具有很强的学术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