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秦王川湿地:昔日生态脆弱今朝“万物”共生
土壤修复
(通讯员 张鹏伟 记者 杨月)金秋时节,位于兰州新区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光景。315.77公顷的湿地铺展开多彩画卷:芦苇荡随风摇曳,泛起层层金黄波浪;碱蓬草染上浓烈的红,与波斯菊的绚烂色彩交织成斑斓织锦;不时有候鸟展翅掠过水面,清脆鸟鸣与潺潺水声相映成趣,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以前只听说过这里是‘城市绿肺’,今天一来才发现这么美!”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漫步在栈道上,望着眼前的秋日盛景感慨道,“孩子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么多鸟儿,还认识了好几种以前没见过的植物,既赏了景又长了知识,下次还要带家人来。”一旁的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则举着相机,专注捕捉候鸟停歇觅食的瞬间:“这几年明显感觉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秋天的候鸟也比以前多了,每次来都能拍到不一样的好画面,这里已经成了我的‘摄影宝地’。”
这份让游客赞不绝口的秋日美景,背后是持续多年的生态守护。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少有的内陆半咸水盐沼性湿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曾面临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等问题。为守护这片“城市绿肺”,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修复:引入北京夏菊、波斯菊、樱花、红宝石海棠、三七景天等新品种植物丰富植被多样性,选取芦苇、香蒲、碱蓬、芨芨草等本土耐盐碱植物对20000平方米空秃地段进行补植,让湿地景观逐年焕新;投放鸟巢、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累计救助受伤野生动物196次。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植被群落结构,更有效提升了湿地净化水体、固定土壤、吸收养分的功能,为动植物营造了宜居环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也增强了。
生态向好的成果清晰可见:植物从23科128种增至为45科173种,增幅35.16%;鸟类从13目23科58种增至15目32科86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尾鹞、黑鹳、斑头秋沙鸭。2025年首次开展的昆虫监测更记录到隼尾蟌、勇斧螳、杨裳夜蛾、斑须蝽等100余种昆虫……
这个秋天,秦王川湿地迎来了一群群飞舞的鸟儿,也迎来了游客们由衷的赞叹。这片曾经生态脆弱的湿地,在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的精心守护下,如今已然实现了“生态向好、万物共生”的蜕变。游客的赞叹与飞鸟的翩翩起舞,共同为秦王川湿地的生态改善写下最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