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沙窝地里织“金网”“三北”工程筑绿屏
土壤修复
谁能锁住西北的风沙?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护林员马尚军与这片沙窝地较量了十年。“以前春天风一起,门都出不去,窗也不敢开。”他回忆道。而如今,他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现在好多了!”
这声朴实的“好多了”,是青海防沙治沙成效最动人的回响。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自“三北”工程启动以来,已推动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眼前,夏日哈镇的沙窝地,正是这场伟大转变的微观缩影。广袤的沙丘上,尼龙网格与枝条沙障纵横交错,每一方格的中央,青杨、新疆杨正探出枝叶,宣告着生命的回归。
这里是国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的重点治理区——察汗乌苏河流域的一部分。当前,六期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青海省正集中力量攻坚可治、需治之沙。夏日哈镇的实践,正是这场攻坚战中“科学治理、实干攻坚”原则的生动体现。“我们采用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系统方法统筹推进。”夏日哈镇林业站负责人王永军介绍。
真正让沙地焕发生机的,是网格中央的点点绿意。“我们采用的是‘杨树深栽旱作造林’技术。”王永军详细解释道,“选用1.5米左右的青杨苗木,在沙地中深挖1米进行栽植。这一技术能帮助苗木有效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将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
可喜的成果,源于最朴素的坚守。作为基础的固沙工程,草方格完全依赖双手织就。治沙工作人员们分组协作,画线、运草、铺草、踩压……一道道工序紧密配合,在广袤沙地上织出一张巨大的金色网格。“缺水是最大挑战,复杂地形也限制了大型机械作业。”王永军坦言,加之环境艰苦,招工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尽管面临困难,当地群众依然选择投身这场绿色接力。这一个个奋战的身影,共同汇聚成青海“三北”攻坚的坚实力量。截至目前,青海省“三北”六期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2822万亩。
守护,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具体的模样。管护员分为生态管护员和社会管护员两类,马尚军便是后者。这份工作不仅守护了家园,也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是青海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微观写照。十年的坚守,让他从风沙的亲历者,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从每年四五月到八月底,一代代治沙人在这里接力坚守。持续治理带来显著成效:都兰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1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2.9%,鹿、石羊等野生动物数量也逐年增多。
根据国家规划,青海省将以锁边攻坚、系统修复为重点,构建“点一线一面”复合防护体系。从夏日哈镇的一片青绿,到青海“三北”工程的万里图景,一个个治理区正串联成线、织线成网。草方格织就的是希望,青杨深栽下的是未来,它们共同构筑起的,是筑牢防沙治沙的绿色屏障,为国家的“三北”工程贡献着坚实的青海力量。(人民网记者杨启红、实习生张秀青)
人民网西宁10月2日电 (记者甘海琼)当交响旋律漫过云杉林海,当非遗指尖温度触碰到山野清风,10月2日“群加交响・非遗新声”活动在湟中群启幕,山林、音乐、非遗、市集在秋日碰撞,解锁 “生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活动现场,湟中堆绣、湟中农民画、湟中面塑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交流,主办方向游客分发非遗体验包并进行现场体验;湟中堆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宗喀唐卡、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河湟刺绣非遗项目、农特产品进行现场展示展销;20幅湟中农民画作品在山坡摆放,观众沿蜿蜒小径穿梭观赏,实现“人在画中、画在山中”的错位体验。…
人民网西宁9月30日电(记者甘海琼、实习生马司宇)9月29日,青海省林草系统“2025年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启动会暨试点县森林草原防火专业队伍技能竞赛”在西宁塔尔山林场举行。 会议全面总结青海省去冬今春防火工作,传达国家相关会议精神,深入分析今冬明春火险趋势,表彰先进典型,并正式聘请国家田径运动员、奥运冠军切阳什姐担任“青海省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形象大使”。…
秋日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连片的枸杞田生机勃勃。眼下,第三茬、第四茬枸杞成熟压枝,农户们忙着采收,将这一年最后的“秋红”收入筐中。…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