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2017年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和市场分析报告
土壤修复行业痛点
2014年,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主要污染物为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主要污染物为镍、镉和砷;而在接受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等行业。
另一方面,土壤治理行业尚处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期,设备化、工程化、产业化发展滞后,同时融资机制亟待建立。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土壤及场地修复技术、设备以及工程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土壤修复需要海量的资金做支撑。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投资较高,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元。以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设立“超级基金”来支持污染场地的管理与修复,20世纪90年代,美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上的投资约1000亿美元,但至今仍有50万幅地块需要治理。
土壤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方面,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会直接或通过渗出液进入土壤,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土壤的污染物还可能通过转化、迁移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
相比于大气、水污染问题Biblioteka Baidu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和不可逆转性,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目前我国土壤污染严重,但相关法律标准缺失,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早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就曾表示,全国3亿亩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2006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相比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存在相关政策和标准缺失、技术不完善、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一方面,相关政策法律缺失,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在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中也有所涉及,但尚无针对性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在环境质量标准层面,国家已出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其中仅包含8种重金属、2种农药,且只针对农用地土壤保护,已经相当滞后。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一些行业标准、相关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但总体来看,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标准体系不完善,治理工作缺乏依据,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和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主要包含欧立信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年报,国家相关统计部门以及第三方研究机构等。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等多种类型。其中90%左右被污染土壤都与重金属有关。不同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1)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时间,且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对人畜健康状况影响等方式才能确定;(2)累积性和地域性。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迁移,会不断累积超标,因此土壤污染也有较强的地域特点;(3)不可逆转性。难降解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难以自然稀释或消失,且土壤生态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体受到的危害难以恢复。
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迫切,但治理难度却很高。一方面,土壤污染一旦发生,难以通过切断污染源的方式解决,有时需要换土、淋洗等多种技术进行修复,修复周期较长。而且地下水污染会跟土壤污染联动发生,相互作用,这也大大提高了治理难度。另一方面,土壤修复的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修复100亩中度污染的土地,所需的成本达到3000万元以上,国内很多土壤修复的规模都超过亿元。
由此估算,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2333万公顷,其中中度污染333万公顷,特别是大城市周边、交通主干线及江河沿岸的耕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加上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面积极大。
除此之外,与土壤息息相关的地下水水质日益严峻。2014年,分布在我国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原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井数据显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总体较差。在2071个测站中,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仅为0.5%,良好的测站比例为14.7%,无较好测站,较差和极差的测站比例之和超过84%。“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能得到重视,直至近年来“镉大米”等土壤污染事件频发,有关土壤质量的问题才再次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如果把2007年北京宋家庄交通枢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作为国内污染场地修复的开端,则土壤修复行业在我国发展仅为8年。
土壤污染危害严重,会对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影响。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到12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0亿元。2013年5月,广州市食药监局检出大量来自湖南的镉超标大米,引起轰动,公众也开始关注到土壤污染问题,近日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污染”事件再度引发广泛讨论。
目前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以污染企业为主,耕地修复则依赖政府投入。近年来,国内的土壤修复工作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约28个亿,重点支持湖南、湖北、云南、广东、广西等14个省区市30个地市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其中流域治理和土壤治理是重点支持方向。然而与修复需求相比,现有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融资机制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