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从“特产”到“富产”:会东松露菌根生苗迎来规模化试种首年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
松露,以其独特风味备受市场青睐。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在松露产业领域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共赢”的发展路径,正以“林下育珍菌”实践,推动松露产业从传统采挖向人工培育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进会东松露农业科技园区,松林间阳光斑驳,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棵棵菌根生种苗植入土中,一幅“林下育珍菌”的鲜活图景跃然眼前。
松露,有“餐桌钻石”之称,曾因完全依赖自然生长、受天气制约极大,产量稀少且不稳定。如今,随着科研技术的突破,会东松露种植已迈入“人为干预”的新阶段。据介绍,松露人工培育主要采用“感染法”:作为外生菌根菌,松露需与特定树木(如华山松)共生。通过人工接种感染无菌树苗,待菌丝与树苗充分结合后,再将感染好的块菌树苗移植至林地造林。这一技术突破了自然限制,让松露种植周期缩短至3至5年即可产出,成活率超90%,每亩产量较传统模式增加约10公斤,亩均增收5000-6000元,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密码”。
今年,会东松露菌根生苗迎来规模化试种首年,计划在鲹鱼河镇、铁柳镇种植700亩。会东高川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胜表示,“这是为后续大面积推广探路。我们借鉴了国内外松露栽培经验,并结合会东实际进行了创新。比如,针对本土宿主植物调整接种技术,确保菌丝与华山松根系高效结合。”
在松露技术研发中心,架子上整齐摆放着贴有标签的松露真菌样本罐,从不同品种的孢子到成熟块菌,记录着科研团队的心血;种苗培育基地里,富含营养的花盆有序置于杉树林下,感染菌丝的栗树苗正汲取自然养分,静待移栽至松林。
“除了技术攻关,我们更注重生态保护。”尹胜介绍,基地通过保育促繁技术,将松露采挖期从传统的7、8月延后至11月,让松露充分成熟、孢子散落,保障种群延续;同时采用土壤修复菌剂补充等方式,优化生长环境,实现“以种促养、以养提质”。目前,示范区土壤与植被已显著修复,松露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基地流转村民土地的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周边群众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增收模式。
“这批次菌根苗预计3到5年后进入采收期。”尹胜指着林地里的树苗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县扩大保育促繁面积至3万亩,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让松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让‘林下珍菌’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就松露产业而言,除了“种得出”,还得“卖得好”。为此,会东采取系列举措推动“会东松露”从区域特产走向全国市场。比如,通过持续对标国内外松露产品标准提升品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打造高附加值品牌。(杨海灵 余云换)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在松露产业领域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共赢”的发展路径,正以“林下育珍菌”实践,推动松露产业从传统采挖向人工培育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