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标准
土壤中有机质年年降低,维持和增加有机质含量,成为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盐渍化一个重要措施。修复土壤改良标准如下:
国内中等土壤有机质标准为2-3%,(国际为5%以上),按照每亩地耕层150000公斤计算,每亩地要含有机质3000--4500公斤。
1、 矿化分解过程: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无机化合物。3-6%,平均为4.5%
2、 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变成腐殖质过程。0.2-0.4%,平均为0.3%
国内中等土壤有机质损耗为:3000-4500公斤ⅹ(4.5 0.3)%=144216公斤。
1、修复:需要土壤含有有机质3%以上,并增减144-216公斤。如果原来土壤含有机质1%,则需要增加2%有机质,即每年每亩增加有机质量为3000公斤,如采用含有机质50%有机质的有机肥,每亩需要施用6000公斤。可分2年4季进行,每季度每亩施用1800公斤.
2、改良:土壤中原有的有机质含量比较高,但有机质仍需要高1%,每亩需要施用有机质1500公斤,如采用含有机质50%有机质的有机肥,每亩需要施用3000公斤。可分2年4季进行,每季度每亩施用900公斤.
3、维持:原有土地有机质含量较高,需要维持原来水平,每年必须补充144-216公斤有机质,如采用含有机质50%有机质的有机肥,每亩需要施用288-432公斤。
1、什么是真正的有机肥:有机物料,如果没有进行生物发酵,没有含生物酶和胡敏酸只是有机物,不能称为肥料。
特别是近年来,很多企业选择采用风化煤作为有机肥原料,或者有机肥原料进行碳化喷浆也直接导致这种肥料中所含有机质是无效养分(化验有机质养分达标但作物吸收利用不了)。国家农业部门规定只有采用动植物残体或者分泌物制作的有机肥才是有机肥,像选用风化煤的有机肥只是死有机质,不是活有机肥。选用“死”有机肥,修复改良土壤,不会产生任何效力。选择“活”有机肥,才是农业线、有机原料的发酵和酶:有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会产生大量生物酶和胡敏酸,供给作用生长需要,同时酶又反过来促进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发酵效果,被称为植物酵素,能更好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中南农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