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北京房山区严守三线;构建全链条闭环土壤治理路径
土壤修复新技术
作为首都西南生态门户,北京市房山区以“三线一单”为纲领,统筹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和风险修复,探索出一条全链条闭环土壤治理路径。去年,房山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及受污染耕安全利用率皆达到100%,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提供了“房山样本”。
房山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工业区域,土壤重点监管单位数量较多,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大部分为化工、石油、危废处置等高风险重点行业,监管难度相对较大。为此,房山区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制度,出台《房山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准入负面清单。
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做好“一住两公”地块污染防控工作,对用途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善暂不开发受污染建设用地管理,对监测数据表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且一年内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的建设用地,纳入暂不开发受污染建设用地管理范围。
对石化、化工、电镀等高风险行业实行“一企一策”动态管理,要求新引进项目必须通过土壤环境影响评估,从源头杜绝污染隐患。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要求,对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扩建、新建,严控重金属污染增量。
去年,区生态环境局将“多规合一”联审平台接入北京“城市大脑”系统,实现土壤污染风险与碳排放数据联动分析。平台自动拦截生态保护红线个项目优化选址,否决了一批高污染项目,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8%。
2023年,建成覆盖全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监测点位220个,实时掌握重金属、有机物等8类指标变化。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土壤健康诊断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一张图”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阻断污染物扩散。
2024年,实施土壤监管“数字全覆盖”,新增AI智能识别功能,为全区180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物实时监测设备,可自动预警非法倾倒、暗管偷排等行为。创建“双随机+网格化”“人防+技防”监管模式,将全区划分为56个环境监管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经信等部门,对重点企业实施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双覆盖”。
2023年共排查企业120家(次),完成整改问题48项。同时,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广封闭式生产车间、防渗漏储罐等技术,实现污染物“零跑冒”。2024年3月,区内某新材料公司投资800万元建成智能化危废仓库,采用“电子围栏+重量传感器”技术,实现危废出入库全流程追踪。项目投用后,厂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浓度同比下降40%。全区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新增投入1.2亿元,年减排重金属污染物3.8吨。
出台区《重点行业土壤环境保护规范》,明确18项污染防控技术标准。聚焦建材、制造、农业等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开展行业整治,倒逼绿色转型。对传统高排放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关停整改不达标企业9家,推动12家企业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去年,中关村房山园土壤修复实验室研发“纳米零价铁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成功用于辖区某铅锌矿旧址治理,修复周期缩短60%,成本降低40%。
按照“宜农则农、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原则,创新“修复+开发”模式。对工业遗留地块,采用原位热脱附、化学氧化等先进技术修复;对轻度污染农用地实施秸秆还田、施用钝化剂等安全利用措施,2023年完成1.2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动态达标;在农业领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下降5%以上。
房山区史家营乡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精准修复模式,将全乡范围内的142座煤矿全部关闭,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昔日的废弃矿山转变为“绿水青山蓝天、京西花上人间”景区,形成了旅游、文化、餐饮、民宿、绿化等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实现了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的转型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山”理念,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房山区的土壤污染防治实践,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理智慧,未来房山将持续深化“预防—管控—修复”三位一体治理体系,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