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商用车企业是时候丢掉“旧思维”了
环保技术
近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泰达国际论坛上透露,我国正在制定的机动车国七排放标准将告别传统单点管控模式,转向“单车型排放限制”与“企业平均排放强度”并行的双轨管理模式。
这一制度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从“单车治理”向“系统管控”的战略跃迁,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或将彻底重塑商用车行业竞争格局。
回顾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演进历程,此前6次迭代均以设定单车排放上限为核心,这种“单点突破”模式虽在降低单车污染排放方面成效显著,但难以解决企业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双轨并行”的制度设计,正是瞄准上述行业痛点,通过刚性约束倒逼行业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转型。
具体来看,一方面,“单车型排放限制”继续提升单车尾气管控门槛,这意味着车企不能再像以往仅对传统技术“小修小补”,必须在发动机燃烧效率优化、尾气后处理系统升级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引入,为车企增设“第二重约束”,既要确保每款车型独立达标,又要控制全系产品排放总量。这种制度设计的背后,蕴含着将环保技术从“展示品”转化为“普及品”的深刻考量。当平均排放强度成为硬性指标,企业将无法再依赖“几款清洁车型撑门面、大量高排放车型走量”的模式来应对监管。对于燃油车占比较高的企业而言,这一政策将迫使它们加快布局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型,以拉低整体平均排放强度。
双轨管理模式的影响绝非局限于车企本身,商用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重新调整和定位。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端来看,为燃油车配套的发动机、变速器及后处理供应商,若不能及时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更高效产品,或将面临淘汰风险;在产业链中游的整车制造环节,企业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技术领先、转型迅速的企业将成为行业主导力量;而在产业链下游的销售与服务端,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将发生改变。以往简单比拼单一车型性能与价格的模式将不再适用,销售端需精准规划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通过捆绑销售、让利推广新能源车型等策略,确保全年平均排放达标;服务端则需同步提升新能源车型的维修保养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
面对这场行业大考,商用车企业不能再拘泥于“旧模式”和“旧思维”。过去那种“政策推一步、企业走一步”的被动应对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监管环境,企业需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技术创新,不仅要在传统内燃机热效率、尾气处理效率上寻求突破,更要加快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零排放技术的商业化步伐,将新能源转型从“可选动作”变为“核心任务”。在产品策略上,企业要从“单品思维”转向“组合思维”,通过高低搭配实现企业平均排放达标。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构建排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能力,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将环保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在推动国七排放标准双轨管理落地的进程中,政策制定者还需警惕成本转嫁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排放技术升级必然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和生产成本上升,这些成本最终由谁承担是关乎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若车企独自抗下,可能面临利润压缩、研发投入受限的困境;若将成本压力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动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价格涨幅,可能会超出运输从业者的承受能力,进而影响市场需求,制约行业发展。
此外,价格门槛的抬高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市场异动。一方面,高端新能源商用车可能成为少数大型物流企业的“专属品”,而中小运输业主被迫转向二手车市场;另一方面,二手车市场可能因老旧高排放车型的集中涌入出现交易乱象,甚至催生非法改装、排放造假等灰色产业链。若监管执行不到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可能重现,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新标准的落地需配套体系协同推进。在严格执行排放监管的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压力;进一步完善二手车流通标准,防止高排放车辆简单流向监管薄弱地区;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利用远程监控、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国七排放标准的双轨管理,既是对商用车企业的严峻考验,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当政策约束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管控”,企业的应对之道也应从“被动达标”升级为“主动引领”。惟有以技术创新突破成本瓶颈,以模式创新重构产业生态,我国商用车行业方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先机,真正实现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的跨越。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规则的重塑者。当“双轨制”的列车驶来,固守旧思维的企业将被抛在站台,而拥抱变革者终将抵达产业升级的下一站。